






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急腹症是急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掌握急腹症的影像诊治思路,对提高急腹症的诊治水平大有助益。《中国医学论坛报》壹生消化·肝病频道特别邀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唐光健教授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健谈影像-急腹症CT读片思路解析”系列文章,希望能对医生的影像学习和临床诊断有所帮助。
本期为大家带来唐光健教授关于腹部脏器缺血影像诊断的体会,敬请关注~
注:本系列文章主要是体会,并非论著,虽然有一些文献报道,但数据极少,希望读者朋友们了解!
可引起急腹症的缺血性病变主要是动脉闭塞引起的脏器梗死与肠道静脉闭塞造成的缺血性肠炎,包括肾梗死、脾梗死、动脉性与门静脉性肠缺血。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引起急腹症的缺血性病变通过CT平扫无法诊断,增强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脾梗死与肾梗死腹部CT增强扫描门静脉期表现明显,呈类楔形低强化区,界限清楚,不易漏诊。发现病变后除要确认是梗死外,需要回答临床梗死部位与可能的原因。
肾梗死的CT表现与细菌性节段性肾炎相似,节段性肾炎病变肾实质组织水肿,组织内压增高,灌注减慢降低,增强肾实质期也呈类楔形低强化。炎症多由逆行感染引起(肾盂肾炎),可双侧、多发,与正常强化的肾实质界限不及肾梗死清楚,病变肾外缘稍模糊,相邻肾周脂肪可出现细小条纹等表现与肾梗死不同,有鉴别意义(图1);由于供血肾被膜的动脉起自肾动脉的肾外段,肾段及更周围的动脉闭塞时,肾被膜动脉多未受累,梗死部分肾被膜供血代偿性增多,增强延迟期相对低强化的梗死肾实质呈高强化,全肾梗死时表现明显,征象有较高特异性(图2)。
非外伤性肾梗死少见,主要见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以及主动脉夹层、心源性血栓栓塞等,肾段动脉等较大动脉闭塞时CT可显示病变动脉无强化,但敏感性不高。熟悉肾段的解剖有助于判断肾梗死的部位与范围:前2后1段,上下各一段,便于记忆。
图1.肾感染(脓肿)
a. 增强肾实质期右肾门水平轴位扫描,示右肾外侧实质类楔形低强化区(箭号)中央不规则无强化脓肿,相应肾筋膜增厚(箭头)肾周脂肪水肿呈水样密度细小条纹。b. 抗生素治疗2周后复查,病变范围变小。
图2. 肾梗死
a. 右肾门水平CT平扫,右肾未见异常表现;b.增强肾皮质期,右肾中段部分实质呈楔形低强化(箭号);c. 与b同一层面增强肾排泌期,可见病变肾实质被膜轻度高强化(箭号);d、e. 增强肾皮质期1.2 mm层厚回顾性重建沿右肾动脉斜轴位(d)、沿双肾动脉曲面多平面重组(cMPR)(e),示闭塞的右肾动脉中段支呈强化缺损(箭号)
脾梗死可引起左上腹痛,但也可无症状。门静脉高压、巨脾、胰腺炎与胰尾肿瘤都可引起脾梗死,发现脾梗死CT表现时,一定要仔细观察脾门及脾门脾动脉及胰尾,发现脾梗死可能的原因(图3)。脾动脉主干闭塞,脾脏侧支供血来不及建立时可造成全脾梗死,少见,CT表现与脾脓肿或累及全脾的肿瘤相似。观察到脾动脉闭塞无强化,脾脏被膜强化有助于全脾梗死的诊断。
图3.脾梗死
a.脾上极水平增强CT动脉期,示腹侧脾实质部分呈类楔形低强化(箭号);b. 胰尾水平增强CT门静脉期,可见胰尾不均匀低强化占位(箭号)界限不清,与脾门脾实质间脂肪间隙消失(箭头);c. 增强门静脉期回顾性薄层(1.2 mm)重建冠状MPR,示低强化胰体-尾肿瘤-胰腺癌(箭号)与脾上极低强化的梗死(星号),梗死部分脾实质包膜相对较高强化。
非外伤性肠缺血多见于小肠,结肠罕见。缺血病因可分为血管病变,如血栓、硬化斑块、夹层等,血管外病变,如肿瘤或肿大淋巴结侵犯或压迫、小肠扭转、闭绊性肠梗阻(见肠梗阻)等。肠系膜动脉病变时受累肠绊灌注减少甚至中止,静脉引流改变不明显时肠壁肿胀不明显,甚至变薄,但受累肠绊强化低甚至不强化,仔细观察供血血管的薄层影像,可发现血管病变(图4);肠系膜静脉闭塞时,受累肠绊静脉引流受阻但供血动脉灌注改变可不明显,导致病变肠壁水肿,呈较低强化,与局限性小肠炎症鉴别困难,一定要注意观察肠系膜静脉,多可发现闭塞的静脉分支(图5)。
要养成浏览腹部影像时观察肠系膜动静脉的习惯,特别是老年腹痛病人,避免误、漏诊;因为小肠缺血临床症状不典型,急诊医生很难提供信息提示小肠缺血,影像检查常为病变首诊,未注意观察血管延误诊断可导致受累小肠坏死,出现严重并发症,预后差,及时诊断是争取更好预后的关键。增强CT诊断肠缺血的敏感性不高,但研究表明阴性预期值达95%,CT显示肠系膜血管无异常强化,即能可靠排除小肠缺血性病变。
图4.动脉性小肠缺血
a. 肾门水平CT平扫,示小肠扩张,肠壁变薄,肠腔内可见较宽气液平面及少量口服阳性对比剂;b. 增强扫描门静脉早期,扩张的小肠壁强化弱,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腔内可见瓣膜样强化缺损(箭号);c. 增强门静脉早期薄层(1.2 mm)重建沿肠系膜上动脉cMPR,箭号示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内膜瓣(箭号),动脉近-中段管壁闭塞呈强化缺损;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伴不全闭塞,相应小肠动脉性缺血,动力性肠梗阻。
图5. 静脉缺血性小肠炎
a.肾下极水平CT平扫,可见小肠肠壁均匀增厚,黏膜、浆膜密度略高,黏膜下层水肿密度较低,呈“三明治”征(箭号),相应小肠系膜水肿呈磨玻璃样密度增高(星号);b. 增强扫描静脉期,相对于无病变小肠(箭头),病变小肠呈低强化(箭号);c. 增强静脉期肾门水平轴位扫描,示肠系膜上静脉增粗,腔内可见类圆形强化缺损(箭号);d. 增强静脉期沿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冠状cMPR,可见血栓形成的肠系膜上静脉呈强化缺损(箭号)。
下期预告
唐光健教授:腹部脏器出血,我的一点体会
(本文版权属于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转载请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