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普】王宇明教授:简单实用的新冠防治十二法

2020-02-16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基层解惑

作者: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西南大学附属公卫医院  王宇明

众所周知,我国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战役已经到达一个关键时刻。这一关键点既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好消息是,新增病例数有所降低,民众情绪比较稳定和理性,工作开始有序进行,而且逐渐发展。坏消息是,累积病例数仍在增多,拐点并没有到来;不少人蜗居20余天,按耐不住走走动动的欲望;面对国内外需求,企业复工的压力很大。同时,一个很大的挑战是,COVID-19病情偏轻一点,潜伏期长,超级传播者非常普遍,这三个特点以及事实已经证明,其传播危险性比SARS还要大。据专家认为,它的流行有可能成为一个新常态化和全球化。为此,当前大多数学术界专家保持着谨慎的乐观态度。正因为如此,更加需要总结经验,找到最佳的科学防控方法。而且,既然是中央倡导的人民战争,就需要人人参与。为此,我专门研究设计,制订了十二法,希望这篇科普文章达到完整全面,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加以指导,特别是形成口诀,寓教于乐,朗朗上口,同时在此予以解读,让大家能够明白和记住最重要的防控措施,并付之实施,这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由于准备比较匆忙,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微信图片_20200217135439.png

蜗居最简单,有效又平安

闭门不出的最大好处,就是不需要任何口罩和其他的保护设施,同时可以保证绝对的安全。当前国内的网购、外购、外卖、外送等商业模式都非常发达,完全可以达到足不出门,一切皆有保障。此外,近年国人人均居住面积明显增多,比日本的100余万蛰居族以及中国香港一般民众要舒适多了(笑)。20多天来,国人在蜗居中诞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反映了我国民众的才华、幽默感以及乐观主义精神(笑)。1.bmp

一人一室好,家人传不了

同样的SARS和COVID-19,西方国家为什么家庭传播率低得多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习惯是一人一室,包括酒店、宿舍、家庭甚至包括子女夫妻。一是父母亲都不和孩子包括婴儿一起睡,二是夫妻分床,他们称之为“夫妻分床,地久天长”,认为这样比较卫生,同时也保持新鲜感,避免审美疲劳(笑)。这样,家人之间也保持一定距离,传播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了。

图片2.png

闭门造车好,安全又高效

闭门造车指的是居家工作。随着交通日益发展,加上城市人口剧增,塞车越来越厉害。当前,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有很多人在路上跑的时间,每天要花上两个多小时。西方很多人提出,尽量在家上班,不要到公司去,因为当今世界人群间互相联络非常方便。而目前有很多工作是可以居家完成的,包括读书、写作、绘画、雕刻、手工作业、网络联系(包括部分医疗服务)、计算机、电话等,都是可以这样做的。如果呆在家里完成这些工作的话,不需要浪费时间和能源,非常高效地完成任务,同时达到100%的安全性。

独立干工作,快捷又快乐

这个独立干工作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是因为当前国内有很多外贸订单,国内需求也十分巨大,所以那种劳动力密集型、流水作业型的、需要大型设备条件的工作,都必须到工厂去完成。在复工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强调工作的独立性,就是根据风险高低,人人选择正确的口罩戴上,保持适当的距离,就可以照样生产了。同时,由于安全有保障,消除了因为恐慌而导致的巨大心理压力,大家可以保持心情愉快,就没有那么多担心了。

2.png

保持远距离,预防很有益

我因为长期留学,在西方国家呆的时间比较长;加上我经常外出开会和学术交流,对不同国家人群保持距离的这一点上,深感差距很大。普遍的情况是,西方国家人与人之间保持的距离比较远。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圈子,所以包括排长龙的时候,每个人之间都留有比较宽的距离,不会贴在一起。而我们中国人呢,经常是人挤人,让人动弹不得(笑)。面对当前的特殊情况,保持远距离是绝对必要的。一般认为1.5米是比较安全的距离,如果加上办公室的隔板,也就可以了。如果可能,我建议尽量增加到2米为好。因为COVID-19是通过空气飞沫和气溶胶形式传播的,2米的安全度比较高。如果在高危地区,同时带戴上口罩和防护镜,则更加保险。4.bmp

正确戴口罩,病毒无处跑

正确戴口罩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很多人没有做到,完全没有达到目的。

其一,没有体会到戴口罩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根据香港对于SARS的研究,戴口罩和手套、穿防护服及洗手是预防医护人员院内感染SARS的重要保护性措施,其中戴口罩是最关键的个人保护性措施。

其二,戴的口罩种类不正确。例如,普通人戴上外科口罩或N95口罩,而天天接触病人的医务人员反而只戴普通口罩。前者是不必要的浪费,并因透不过气而经常打开口罩,导致前功尽弃;而后者不仅是完全去做无谓的暴露和牺牲,而且带来院内外广泛传播的巨大风险。戴口罩的种类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也不是。像武汉这样的地方,最好大家都至少要带上外科口罩,必要时甚至N95口罩。虽然这些口罩都是一次性的,但是实际上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只能反复使用。一般认为,如果每次加上一次性卫生巾,使用40个小时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我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穿脱口罩(避免污染)都比较重要。

第三,是很多人戴口罩方法不对,完全不起作用。为此,大家可以通过以下链接,去观看视频上怎么样正确地戴口罩包括穿脱口罩。

视频来源:新华社抖音号

2003年SARS流行期间,我科曾经收过3例病人,其中第一例来得太快,大家都无法戴上N95口罩。当时我们只能让病人和工作人员一起戴普通口罩,风险很大,最后还是成功阻断了进一步传播。自此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传播者戴口罩,相当于所有接触者戴口罩;而传播者和接触者都同时戴口罩,相当于双方的双重保险。这次,西藏唯一一例确诊的COVID-19患者张某某于1月22日从武汉武昌乘火车,24日到达拉萨,并于次日发病后自行前往COVID-19定点医院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住院隔离治疗。据说当时他很有警觉,一路带上口罩;自我隔离做得非常好,全程接触24人,无一人感染。虽然对于此事民众看法不一,但是考虑到当时的局限性,我觉得他很有责任感,保持了警惕性,干得很对,值得称道。

最近很多人担心,认为病毒可以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以通过血液或皮肤(手足)等传播。其实,SARS流行期间也曾经有这样的看法,但是实际上这不符合SARS2病毒的特性,它的经典传播与SARS一样,还是通过空气飞沫和气溶胶形式,致病机制和病变部位也是在呼吸道。

口鼻眼三关,病原无法钻

由于本病传染性极强,故应做好防护,特别是高危人群的医护人员,可避免诊疗过程中的交叉感染。虽然口罩N95型效果更佳(颗粒气溶胶有效滤过率95%),但非医务人员实际上不一定非要戴N95口罩,一般的口罩是能阻挡大部分带有病毒的飞沫进入呼吸道的,预防SARS2病毒,戴口罩还是最为有用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建议大家不要戴有呼吸阀口罩,这主要系因在感染与非感染不能区分的情况下,呼吸阀口罩不能保护接触者。因此,在与戴有呼吸阀口罩者接触时尽量保持适当距离,避免发生感染的风险。Seto等在对5所香港医院的13名SARS感染者和241名未感染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戴口罩和手套、穿防护服及洗手是预防医护人员院内感染SARS的重要保护性措施,其中戴口罩是最关键的个人保护性措施。这个疾病虽然是呼吸道传播,但是眼睛比较特殊。它和口鼻乃至呼吸道是相通的。因此,口、鼻、眼的保护至关重要。新近,河南省研制出新型”隔离帽“,据称可以解决同时佩戴护目镜、眼镜、口罩时眼镜上起雾的问题和脸上留痕下勒痕等问题。

图片1.png

一个人不慎,一群人受累

实际上还有一句话:“一个害群马,心血全白花。”后一段是最容易饱受争议的,因为话说得比较重。然而,务请大家注意,当前我们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场合,日常生活很难见到相同的情况。例如,一个新兵不会打仗,死伤就是一个人;一个小汽车司机开车不慎,车祸就是自己,顶多再加上对方,最多就是几辆车连环在一起。然而,SARS2是一个人就足以波及到整个城市。2002年,广东从吃野味开始引发SARS流行,一名医生就将之传到香港。紧接着,2003年一个来自广东的打工妹一家三人到北京求诊,就引发了整个北京的SARS流行。而北京的这一条链上有一个病人到了我科,我们很多同事都接触过他。当时还用过他的恢复期血清治疗他人。所幸的是,这3例SARS病人在我科均成功终止了进一步传播。

多年来,我们一贯倡导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勇于献身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但这个病不一样。一个人的问题就会导致全局的问题。一个人是就会毁掉一群人,如果没有有效的干预,甚至会波及一个村庄乃至一个城市。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有关COVID-19的流行病学起源细节反而不如当年的SARS清晰。到现在为止,我们大家所见到的情况,是COVID-19(最新称为SARS2)的超级传播现象并不亚于SARS,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个病毒过去人类没有接触过,所以一旦感染,几乎人人都要发病,很难幸免。而且不管你的免疫力是强还是弱,易感性都是极高的。老年体弱的人、有慢性病的人发病以后病情会比较严重。然而,不等于体质好的人发病就不会加重,大家熟悉的吹哨人李文亮医生就是这样。如同我们在武汉所见到的,几乎100%的易感性,几乎100%的发病率,几乎人人都有可能变成超级传播者,这个现实是非常残酷的。在湖北以外地区,已经出现了三、四代以上的病例,反映了传播的级联反应,以及几何级数的不断上升的潜在风险,而且对传染源很难顺藤摸瓜,追踪到底。因此,除了科学防范,别无他法。

当前,北上广深的民众普遍素质高,对这个疾病了解比较深刻,所以会成为一个自觉行动。然而,我们在其他地方会看到,疫区有些人在公共场合拒绝戴口罩,发病以后拒绝到医院检查,隔离和治疗等现象。我觉得,这些人的主观思想并不是害人,更不是把别人拉下水;关键是不懂科学,不相信科学,是愚昧和无知。再说重一点,存在极其个别的人没有集体主义精神,缺乏公德,必须加以引导和教育。国家一贯倡导的“全国一盘棋”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6.bmp

清洁是基础,卫生是要素

客观地说,中国的发展也带来了清洁卫生的改善。然而,这个改善经常跟不上我们破坏大自然的速度。因此,有限的清洁卫生条件的改善还不足以保证民众安全和健康。近年来,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不断涌现,也证明清洁卫生环境非常重要。其中,不仅仅是吃野味造成的,其他的方面如环境中水的污染、空气的污染,特别是空气中PM2.5居高不下,实际上可以解释很多呼吸道包括所有经过空气飞沫和气溶胶传播的疾病居高不下的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人口日益集中,交通改善本是好事,但是给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西方国家和我们比较起来,建设已经非常成熟,虽然房子包括住宅、车站、机场、宾馆、饭馆都比较老旧,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们对于所有的公共设施,包括公园环境、公共卫生间等要求非常严格,对于空气、水、土壤的污染要比我们好的很多。即使是烂尾楼,也必须按照规定维护到位,物尽其用,不允许破坏环境。我作为前重庆市人大代表,曾经对本地区的一些公园、烂尾楼的利用、维护和建设,以及环境污染的处理,提供过建设性的意见。然而,都是石沉大海,渺无回音。细想一下,我也完全可以想得通。因为中国对于健康卫生的投入仅仅占到全世界的126位,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处于靠后的水平。投入不足,无法作为,是关键所在。

不用说,在本次战役中,清洁卫生也应该体现在民众的环境卫生、饮食卫生、营养休息、精神和心理状态等各个方面的保护。最近,重庆经过20多天的净化,天气是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可惜不能长久。随着疫情好转,恢复常态,空气污染又会明显加重(笑)。

360截图20200216103217663.jpg

轻病不出门,医药送上门

WHO倡导的居家隔离策略就是针对轻病病人,其出发点有:①COVID-19总体上病情较轻,大多数病人可以实施居家隔离;②发病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病人在家通过电话即可提供重要诊断线索;③COVID-19潜伏期长,轻症患者隐性发病比例可能较多,极易在外出就诊过程中造成传播,居家则可避免相互传染;④呼吸道分泌物和血常规都可上门服务,在家采集,快速报告;⑤轻症患者预后良好,通过短期的休息隔离治疗即可自行恢复;⑥当前各个医院人满为患,医务人员严重超负荷,这样可以极大减轻医院工作压力,以及医院交叉感染和传播;⑦现在COVID-19的快速检验方法比较先进;⑧在医生人手极为不足的情况下,其他医务人员包括社区等初级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以及防疫人员均可上门服务采集样本,并就地进行消毒隔离处理;⑨符合我国传染病防治中“三早一就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就地或就近治疗)” 原则。实际上,居家隔离最重要的一条理由,就是针对当时武汉的发病率很高,而且不断攀升,估计众多病人无法全部住院治疗。然而,以后由于全国对其大力支持,还是采用了集中隔离治疗的办法。这在其他国家、其他地区都很难做到。

迄今为止,各地实施居家隔离范围有限。主要原因有:首先,病人担心得不到良好医疗服务,耽误病情;其次,周围邻居和政府部门均担心,稍有不当就可能造成就地传播;第三,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有关技术包括快速检验及其运用也不充分;最后,必须监督病人,使其脚踏实地实施居家隔离,这也存在难度。

应该看到,对于我国来说,居家隔离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特别是对于我国社区医院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实施上面还存在困难,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改进。不过,对于那些不愿到医院集中隔离的轻症病人来说,居家隔离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就用不着用武力强制执行了(笑)。而且,假如COVID-19变成一种新常态,在人类不断地传播下去的话,居家隔离治疗的意义就非常重大了。

7_副本.jpg

图片2.jpg

王宇明教授带领团队历时近6年为四川省贫困县丙肝村患者600余人免费诊治,实现了“病人不出门,医药送上门”

重病不用急,医护来救命

虽然中国对于健康卫生的投入很低,特别是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实施较差,但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是可以充分体现出来,表现在对于群体事件特别是大灾大疫的投入是巨大的。我们可以从解放初期的1960年“为了61个阶级弟兄”的集体中毒事件看到全国的投入和支援,当时称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个传统沿袭到各次瘟疫中,包括2003年的SARS,对于重症病人,为了降低病死率,挽救人民的生命,国家也是不惜代价。非常短暂的时间内,全国很多城市的医护人员集中到武汉,这一点连西方国家也难以做到。实际上,这个当中还是冒着巨大风险的,因为事实证明,医护人员传播率极高。因为医务人员人数有限,而武汉作为国内的中心地带,交流很多,辐射能力极强,周边地区风险也很大。近年,医院的药品、耗材、检验费用等价格都在全面强制性下降。各种医院,无论是国营还是民营的医院,都感到日子越来越难过,可谓倍感煎熬。然而,我们的医务人员是善良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没有改变。这次COVID-19之战,医务人员“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再次得到了充分体现,与香港医务人员的罢工形成鲜明对比。与鲁迅先生讲的一样,我们“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

最近,我看很多民众花了很多精力来了解有关COVID-19的救治方法,特别关心特效药,但实际上迄今为止特效药是没有的。主要的治疗应该是有三点:第一是对症包括抗炎,第二是支持包括呼吸道的保护,第三是免疫调节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和增强。而治疗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就是辨证施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因时机而异。在用药时机及剂量的调整方面都是很有考究的。这是专家的工作,大家不必过于操心。

9.bmp

遇事不惊慌,完全相信党

这一条大家都懂,无数的历史经验也已经充分证明了;新近中央做了重要部署,已经取得很大进步;这里我不需要解读了。在此引述网友的一句话:“在建党100周年(2021)的时候,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昌明,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建成一个美丽的中国。”孙武说过:“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当前,党和政府正在调动众力和众智,相信只要民众有信心,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10.bmp

11.bmp

总结

蜗居最简单,有效又平安

一人一室好,家人传不了

闭门造车好,安全又高效

独立干工作,快捷又快乐

保持远距离,预防很有益

正确戴口罩,病毒无处跑

口鼻眼三关,病原无法钻

一个人不慎,一群人受累

清洁是基础,卫生是要素

轻病不出门,医药送上门

发病不用急,医护来救命

遇事不惊慌,完全相信党

结语

人人能领悟,个个记得住

科学防范好,心中就有数

 ◆作者简介◆

王宇明,男,汉族,共产党员,江苏籍,1951年11月出生,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专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军队三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仅拥有大批西南地区病人,且在全国有较大影响,众多患者慕名而来,救治了大量危重疑难病人。

先后承担国家重大专项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4项(含重点项目2项)、“863”项目2项、“973”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九五”重点攻关项目1项、全军高技术推广项目1项、全军“十五”项目1项。共计2000余万元。其研究成果获国家专利1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等,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西部突出贡献奖”。

先后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70余名、博士后3名;被评为总后优秀党员、国务院教育委员会全国百名优秀博士生导师、总后优秀基层主官、总后优秀教师、全军、“八五”、“九五”、“十五”及“十一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院优秀党支部书记等;荣立三等功及二等功多次。

在病毒性肝炎慢性化及重症化的防治等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编专著23部,参编专著31部,新近出版《实用传染病学》(第四版)及《肝病防治新认识》,其中2010年主编的全国八年制教材《感染病学》印数达6万余册,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包括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及CGH,为二十余家国内外著名杂志编委、常委编委或副主编。

现为为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附属公卫医院首席专家,重庆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卫计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传染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专业组委员、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军队后勤科技装备评价专家库》第一层级技术专家、实用传染病学及国家八年制教材主编、JVH杂志编辑等,任九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主席等。

(本文版权归《中国医学论坛报》所有,转载需授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