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最强总结|常见抗血小板药物荟萃

2021-05-31作者:论坛报沐雨综述
冠心病原创

微信图片_20201116160743.jpg


本栏目由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李虹伟教授团队与中国医学论坛报合作推出,聚焦心血管临床热点,每月一期,欢迎关注。


本期话题:常见抗血小板、抗凝及溶栓药物荟萃

 本期特邀撰稿专家:马国栋  赵慧强


众所周知,血液凝固可以导致血栓形成,这一现象的描述最早见于古希腊的医学典籍。而从人类观察到血栓现象到研发出第一种抗血栓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几千年。


古巴比伦、埃及、希腊和罗马的医生们,用柳树皮的提取物来治病,但他们对于这种东西的抗血栓效果并不了解。


1853年,一位法国化学家把从柳树皮中提取出的水杨酸钠进行乙酰化,得到了乙酰水杨酸,用来退热和止痛。


这种药物在1899年被赋予商品名“阿司匹林”,也是用来退热止痛。


1967年,阿司匹林被发现其通过对血小板环加氧酶(COX)上具有重要功能丝氨酸的乙酰化,不可逆的抑制了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1988年,经FDA批准,阿司匹林被用于降低心梗、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缺血性脑卒中风险。



起源于古埃及的水蛭吸血法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达到顶峰。包括生吞水蛭被用于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患者的“平衡体液”疗法,也仅仅是经验性的应用,直到半个世纪前,水蛭素才被提取并作为抗栓剂使用。


1939年,美国生化学家Link从煮沸的甜苜蓿中发现了双香豆素——牛出血的致病因素,然后又发现静脉推注维生素K1可以迅速逆转牛的出血症状,从而发现了第一个拮抗维生素K的口服抗凝剂(vitamin K antagonists, VKAs),并以此为基础合成了华法林



1904年,法国人从狗的肝脏中提取出一种糖胺聚糖,其主要作用是抑制血液凝固,1918年正式命名为肝素,是迄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药物之一。1976年,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被发现具有更好的抗Xa因子效果。



20世纪30-40年代,链激酶和尿激酶开始应用于临床。1981年,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首次应用于临床。


进入21世纪,几乎每天都会产生一种新的药物,各种新的抗凝剂也应运而生。


“最强攻略”!本期友谊“心”视野将对常见抗血小板、抗凝及溶栓药物按分类进行简单阐述,囊括三大类九小类、二十余种药物,推荐收藏。

目  录



一、抗血小板药物



(一)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1、阿司匹林  

2、噻氯匹定  

3、氯吡格雷  

4、普拉格雷  

5、替格瑞洛  



(二)静脉抗血小板药物

 1、阿昔单抗 

 2、替罗非班  

 3、依替巴肽  



(三)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1、血小板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拮抗剂  

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二、抗凝剂



(一)静脉及皮下注射抗凝剂

1、肝素  

2、低分子肝素  

  (1)依诺肝素钠  

  (2)达肝素钠  

  (3)那屈肝素钙  

3、比伐卢定  

4、抗凝血酶  



(二)口服抗凝剂

1、维生素K拮抗剂  

2、口服直接抗凝剂  

   (1)口服Ⅱa直接抑制剂  

          ①达比加群酯;特异解毒剂(逆转剂):依达赛珠单抗(idarucizumab)  

   (2)口服Ⅹa直接抑制剂  

       ①利伐沙班;特异解毒剂(逆转剂):Andexanet alfa




三、纤维蛋白溶解药



(一)链激酶



(二)尿激酶



(三)尿激酶原


(四)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1、阿替普酶  

2、瑞替普酶

3、替奈普酶


本期先从抗血小板药物说起。


抗血小板药物


血小板参与了心肌梗死、卒中和外周血管栓塞疾病的病理性血栓形成过程。血小板拮抗剂发展十分迅速,它们的作用机制也各不相同,合用可以产生叠加或者协同的作用。


01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1、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水杨酸进行乙酰化后的产物。血小板募集和激活的通路之一是血栓素A2 (Thromboxane A2, TxA2),阿司匹林通过对产生TxA2的COX-1的丝氨酸残基进行共价乙酰化,阻碍了其对底物花生四烯酸的结合,抑制其产生TxA2。


由于血小板不能合成新的COX-1,所以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作用是不可逆的,虽然其血浆半衰期只有20分钟,却会作用于血小板整个生命周期(7~10天),重复给药会产生累积作用,直到新的血小板产生。


食物尤其是高脂饮食可以明显延缓阿司匹林的吸收,在胃内滞留及对胃黏膜刺激时间延长,所以建议空腹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以使其尽快进入肠道。每日口服阿司匹林75mg可以使血小板COX-1完全失活。


据研究,阿司匹林每日用量在50~320mg即可产生最大抗栓效果,进一步增加药量抗栓效果不会增加,因为高剂量阿司匹林会可逆的抑制前列环素的合成,而前列环素可以舒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


鼻炎、鼻息肉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发生过敏性哮喘风险增高。


2、噻氯匹定


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可以激活血小板上的G蛋白耦联受体(P2Y12和P2Y1),抑制腺苷酸环化酶,降低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水平,导致血小板被激活。


噻氯匹定经过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然后通过二硫键共价结合P2Y12受体的半胱氨酸残基,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颗粒。


由于噻氯匹定与P2Y12受体为共价结合,所以其对血小板的作用也是不可逆的。


噻氯匹定半衰期可达12.5小时,如果以250mg bid连续给药,4天内可以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达到50%的抑制效果,8~11天可以达到最大的抑制效果(60%~70%),停药后2周内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完全恢复。


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可导致少部分患者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极少出现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性尿毒症死亡率高达18%~57%。


噻氯匹定降低脑卒中风险疗效不错,但由于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目前应用较少。


3、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与噻氯匹定结构很相似,为不可逆的结合P2Y12受体,抑制血小板聚集,但是氯吡格雷更有效。


氯吡格雷必须经过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转化为活性产物。饮食除了延缓氯吡格雷吸收,对其抗血小板作用影响不明显。


口服后2小时起效,半衰期约6小时。每日口服75mg于3~7天对血小板的抑制达到稳定状态,平均抑制水平为40%~60%。


负荷量300mg后活性代谢产物浓度为维持量连续给药4天时的2倍。一般停药5天后凝血和血小板功能恢复正常。


由于其代谢相关基因尤其是CYP2C19基因的多态性,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的作用在不同患者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和埃索美拉唑会竞争性抑制CYP2C19,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兰索拉唑和泮托拉唑影响不明显。


氯吡格雷也可以导致血小板、粒细胞减少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但发生率明显低于噻氯匹定。


4、普拉格雷


普拉格雷与噻氯匹定及氯吡格雷结构类似,需要经过代谢转化为活性药物,也是不可逆的作用于P2Y12受体,持续于血小板整个生命周期。


普拉格雷进入肠道后迅速水解,水解产物吸收后主要通过CYP3A4和CYP2B6代谢,较少依赖CYP2C9和CYP2C19,且只需要一个步骤即可被转化为活性药物。


口服后约80%可以迅速吸收并被转化为活性药物,30分钟即可达到血浆峰浓度,活性药物半衰期约7小时。


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可以延缓药物吸收,但不会影响生物利用度。


应用时负荷量60mg,继之以10mg qd维持,体重60Kg以下维持量为5mg qd。如果需要手术,停药5日其药物效应才会消失。


同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类似,普拉格雷也有导致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风险。


5、替格瑞洛


替格瑞洛结构不同于上述抗血小板药物,为环戊基三唑嘧啶。其原型药物和活性代谢产物效力相当,均能可逆的阻断P2Y12受体。


服用替格瑞洛负荷量180mg后2小时抗血小板作用达高峰,且可以持续8小时,在此期间其抗血小板作用为服用氯吡格雷600mg的近2倍。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12月内维持量为90mg bid,即使漏服一次药物,距上次服药达到24小时,其抗血小板作用仍高于氯吡格雷,停药5天后其作用基本消失。


原型药物半衰期7小时,活性代谢物半衰期9小时。主要代谢酶为CYP3A4,主要经肝脏代谢,肾功能状态及血液透析不影响药物作用。临床试验显示,其降低心血管事件作用优于氯吡格雷。


颅内出血史患者服用替格瑞洛再发出血风险较高,禁用于此类患者。


呼吸困难比较常见,发生率14%,一般呈自限性,继续用药可以消失,6个月的随访未显示影响肺功能,少数不能耐受的患者可以换用其它P2Y12受体拮抗剂。


02

静脉抗血小板药物


GPⅡb/Ⅲa受体是血小板表面最丰富的受体,每个血小板表面约有80 000个。


GPⅡb/Ⅲa受体不仅介导了血小板由外到内的信号转导,促进其进一步激活,而且是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von Willebrand因子之间连接的桥梁,介导了血小板聚集的最后步骤,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所以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阻断了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最后通路。现有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包括阿昔单抗、替罗非班和依替巴肽,均可导致血小板减少。


1、阿昔单抗


阿昔单抗是人鼠嵌合单克隆单体的抗原结合片段,对GPⅡb/Ⅲa受体具有强亲和力,为不可逆结合。


应用10分钟以后至少80%GPⅡb/Ⅲa受体被阻断后会达到最大的抗血小板作用。


阿昔单抗静脉应用首先给予0.25mg/kg负荷量,继之以0.125 μg/kg/min维持。由于其不经肾脏代谢,不需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血浆半衰期10分钟, 停药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在48小时内可以恢复至基线水平的50%以上,停药4~5天后血小板功能恢复正常。


2、替罗非班


替罗非班是合成的非肽类酪氨酸衍生物,可逆的抑制GPⅡb/Ⅲa受体,对该受体有高度特异性,血浆半衰期2小时。


由于是可逆结合,停药4~8小时血小板功能恢复正常。65%经肾清除,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减量。替罗非班只能静脉应用,负荷量为25 μg/kg在5分钟内给予,CCr>60 ml/min/1.73m2者维持量为0.15 μg/Kg/min,CCr<60 ml/min/1.73m2者负荷量不变,维持量减半,维持时间最长18小时。替罗非班可以经透析清除。


3、依替巴肽


依替巴肽是响尾蛇毒液中获取的环七肽的合成产品,可逆的抑制GPⅡb/Ⅲa受体,血浆半衰期2.5小时,停药4~8小时后作用消失。


约50%经肾清除,需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血液透析患者禁用。负荷量为180 μg/kg(如果行PCI需要10分钟后重复一次负荷量),然后2 μg/kg/min维持,CCr<50 ml/min/1.73m2维持量减半。


03

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1、血小板蛋白酶激活受体-1(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1, PAR-1)拮抗剂


如vorapaxar、atopaxar,主要通过阻断PAR-1来拮抗血栓素的作用。Vorapaxar血浆半衰期长达6~12天,主要通过CYP3A4和CYP2J2代谢,用于ACS及下肢缺血患者。


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如双嘧达莫和西洛他唑,通过减少cAMP和环磷鸟苷(cGMP)的降解而增加其在细胞内浓度来抑制血小板聚集,因为缺乏有效证据,目前基本不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