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医学笔记|常用抗真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血药浓度监测

2022-01-04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呼吸非原创

呼吸资讯头图.png

↑↑↑

点我一键到达清单列表


抗真菌药物的血药浓度与疗效/不良反应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临床应对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以优化药物剂量,使药物浓度维持在有效治疗范围内,提高治疗成功率,同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侵袭性真菌感染特点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真菌感染致病菌主要包括曲霉菌、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感染,其死亡率分别为50%~90%、20%~40%和20%~70%。真菌感染患者往往存在免疫受损,尤其是血液肿瘤、器官移植、HIV感染、实体肿瘤、糖尿病患者等,也为治疗带来一定挑战。



常用抗真菌药物



侵袭性真菌感染常用药物包括三唑类、两性霉素B、棘白菌素类。虽然抗真菌药物的作用目标都是真菌,但各自的作用途径不同,不同类抗真菌药物作用靶点和机制不同,例如:唑类药物、烯丙胺类药物等阻碍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大环内酯类药物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棘白菌素类药物干扰真菌细胞壁的合成。作用靶点不同,抗菌药物覆盖的抗菌谱也有所侧重,这可以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抗菌药物的选择。



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



三唑类药物(尤其是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不良反应研究较为充分。两性霉素B研发较早,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包括输液反应、低钾血症、肾毒性、低镁血症。该药在肾脏蓄积,导致其肾毒性的产生,因此也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目前针对两性霉素B制剂方面的改善,如脂质复合物和脂质体的修饰等,改变了该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减少了其在肾脏的分布,避免了肾毒性的高发风险。三唑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肝毒性方面,因为此类药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此外,因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比较广泛,所以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也是该类药物比较明显的不良反应。三唑类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相对成熟,在国际和国内指南中,对控制目标也有明确的建议。相对而言,此类药物的量效关系的前期研究也比较明确。


我们将主要以伏立康唑为例进行分析。



1. 伏立康唑

近10~20年,针对伏立康唑的药物研究比较充分,而且其在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是首选的一线治疗药物。


微信图片_20211230150735.jpg

1Patterson TF,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6, 63(4):e1-e60. 

2Warris A, et al.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9, 25(9):1096-1113. 

3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 中华内科杂志,2017,56(6):453-459.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2014,52(6):426-429.


 伏立康唑主要不良反应

(1)视觉障碍:当药物在体内的谷浓度>3 μg/ml时,出现辨色异常、视物模糊、畏光的发生风险增加。

(2)神经系统异常:当药物在体内的谷浓度>5.5 μg/ml时,脑病、音乐幻觉、失眠、周围神经病变等出现概率增加。

(3)肝功能异常:谷浓度>5 μg/ml,转氨酶水平异常。

(4)心功能异常:谷浓度高时易发生心律失常、早搏、QT间期延长。

(5)皮肤表现:研究发现,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关系并不大。但当给予低剂量伏立康唑时,面部红斑、唇炎、鳞状细胞癌、光敏反应等皮肤表现的发生率较低。


上述不良反应多是可逆的,当调整用药剂量或停药时,这些不良反应可以消失。多数不良反应与体内药物暴露水平相关。因此,控制体内药物暴露水平,对于避免不良反应发生至关重要。


体内药物暴露水平与谷浓度

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后,机体通过吸收使体内药物浓度升高,当以清除为主导时,药物浓度下降,直至下一次给药,随着药物在体内的不断累积,药物整体的暴露水平不断攀升,直至趋于平稳,即药物峰浓度和谷浓度之间的波动差异相对一致,此时我们认为给药后达到了稳态。在稳态时,下一次用药前,药物浓度最低,称为谷浓度。对于包括伏立康唑在内的多种药物,我们期望监控的药动学/药效学目标是AUC/MIC比值。AUC不容易获得,但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时,其谷浓度往往与AUC之间存在正比关系。所以,我们只需要监控谷浓度,使其达到理想范围,即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成功率,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如果给予负荷剂量药物时,药物浓度会快速升高,其达到稳态的时间也会大大提前。

 

微信图片_20211230150743.jpg

图片来源:丁香园


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影响因素

伏立康唑通过CYP450(主要为CYP2C19)酶进行代谢,同时还可以通过CYP3A4等其他酶辅助进行相应的药物代谢。当患者CYP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可导致肝药酶活性改变,如果患者代谢酶的能力较弱,则其CYP2C19对伏立康唑的代谢能力下降,进而导致伏立康唑在体内的药物浓度升高。而对于同样通过肝脏进行代谢的药物,会产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他克莫司治疗的器官移植患者,如果同时使用伏立康唑,那么他克莫司在体内的药物浓度会显著升高。


相较于其他种族人群,中国人群CYP2C19弱代谢者占比相对较高,为19.8%,非洲人占比约为2.8%。所以对于亚洲人群,尤其要注意CYP2C19弱代谢患者体内药物浓度升高的问题。多种药物都通过肝脏进行代谢,它们可能与伏立康唑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影响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同时,伏立康唑也可能影响其他药物的血药浓度。所以既往有原发疾病的患者,合并用药在所难免,因此血药浓度可能有明显改变。


伏立康唑的非线性药动学

大多数药物体现的往往是线性药动学的特征,即当药物剂量成倍增加时,其AUC(药物暴露量)往往也随之成比例增加。但伏立康唑则表现出非线性动力学,其肝代谢量可呈现饱和,当伏立康唑在体内浓度较大时,代谢酶不足,仅有部分伏立康唑能够被代谢,这就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清除速度大幅减慢,进而导致药物半衰期显著延长。因此当增加剂量时可能出现药物浓度大幅增加,而减少剂量时药物浓度可能大幅下降,这对调整药物剂量带来非常大的挑战。


 伏立康唑在儿童患者中的应用

儿童患者在吸收生物利用度、药物清除率方面的个体差异较大,与成人剂量相近时呈线性药动学,高剂量时呈非线性药动学。一项儿童患者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在观察人群中纳入了112例2~12岁免疫抑制儿童患者,26例免疫抑制青少年患者和35例健康成年志愿者。研究分别比较了第7天给予儿童患者7 mg/kg、8 mg/kg、9 mg/kg、10 mg/kg q12h口服与成人患者200 mg q12h口服之间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12)。结果发现,儿童患者PK个体差异较大;儿童患者接受9 mg/kg q12h口服给药时的中位AUC0~12(15.1 μg·h/ml)略高于成人患者(200 mg q12h口服;中位AUC0~12,11.7 μg·h/ml);儿童9 mg/kg(最大剂量350 mg)q12h口服与成人患者200 mg q12h口服维持剂量相匹配。


而笔者医院的监测数据显示,首次进行谷浓度监测时,35例儿童患者中有51.4%达不到<1 μg/ml的目标,而在402例成人患者中13.4%达不到该目标。因此,对于儿童患者,更应警惕用药剂量不足,并进行更精细化的调整。


 治疗药物监测(TDM)方案及时机

关于伏立康唑的治疗时机在多部指南中也有提及。欧洲指南对于伏立康唑的监测时间和目标范围也有明确规定。但需要注意的是,指南中的监测时机是在给药后2~5 d,更多的是基于给予了负荷剂量后的监测,但实际上通过负荷剂量,药物可以快速达到稳态,我们才能够在3 d左右的时间监测谷浓度;如果没有给予负荷剂量,基本上在5~7 d后,药物才能够达到稳态水平。

 

微信图片_20211230150747.jpg

文献来源:Ullmann A J, Aguado J M, Arikan-Akdagli S,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spergillus diseases: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2017 ESCMID-ECMM-ERS guideline[J].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8, 24 Suppl 1:e1-e38.中国伏立康唑TDM指南(中国药理学会TDM专委会)


2018年,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批准制定了《伏立康唑个体化用药指南》,其中也建议伏立康唑的血药谷浓度应该维持在0.5 mg/L以上,推荐中国人群伏立康唑的血药谷浓度应维持在5 mg/L以下。



2. 泊沙康唑

泊沙康唑生物利用度低(~54%),且个体差异大,肠溶片比混悬剂生物利用度高;安全性相对较好;TDM目标更关注有效性,即是否谷浓度达到目标范围下限。欧洲指南也提出泊沙康唑的谷浓度目标,治疗>1 mg/L,预防>0.7 mg/L。我院410例患者的TDM数据显示,77.8%达到预防标准(>0.7 μg/ml),55.6%达到治疗标准(>1 μg/ml)。对于此类药物,我们更应该警惕临床治疗中剂量不足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211230150750.jpg


3. 伊曲康唑

对于伊曲康唑,欧洲指南提出其谷浓度目标范围:治疗1~4 μg/ml,预防>0.5 μg/ml,这是基于HPLC检测方法。如果采用免疫方法进行检测,其目标值是3~17 μg/ml。

微信图片_20211230150753.jpg


小  结



  • 抗真菌药物多种不良反应与体内药物暴露水平密切相关。

  • 药物及患者的多种病理生理因素均影响体内药物浓度水平,如代谢酶或转运体的基因多态性、非线性药动学、肝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特殊患者群体(如儿童患者)及其他多种因素。

  • 治疗药物监测是有效控制体内暴露量、进行剂量优化的技术,用药期间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同时关注疗效及不良反应表现。

  • 其他抗真菌药物体内PK与疗效、不良反应相关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来源 重症肺言 作者 陈文倩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