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是气管和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往往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大多为病毒引起,不恰当地使用抗菌药物来治疗,可引起不良事件,并促发耐药。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等多个主要医学会和卫生保健组织均明确推荐不要对急性支气管炎常规给予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急性细菌性气管炎表现为高热、湿性咳嗽、喘息和呼吸困难,一经诊断应尽早静脉使用抗菌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A组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是常见病原,可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如无效,考虑MRSA可加用万古霉素,疗程≤10 d。干咳时间长、白细胞正常需考虑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必要时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如阵发性咳嗽伴鸡鸣样吸气声或咳嗽后呕吐提示百日咳,首选阿奇霉素,连用5 d;或克拉霉素7 d、红霉素或复方磺胺甲噁唑14 d。
毛细支气管炎<2岁常见,表现为呼吸急促、三凹征、喘鸣,病程较长(8~15 d)。几乎都由病毒引起,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偏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是常见的病原体,除合并中耳炎外几乎不会继发性细菌感染,不常规应用抗菌药物,也不能因病程长或反复就加用抗菌药物。如证实合并中耳炎推荐尽早予以抗菌药物治疗,首选阿莫西林,剂量90 mg/(kg·d),分2次口服,每日最大剂量4 g,<2岁疗程10 d,>2岁疗程5~7 d。
社区获得性肺炎指院外获得或入院后48 h内发病的肺部炎症,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且伴有胸X线片异常。<2岁最常见病原是病毒,约80%;2~5岁病毒性肺炎所占比例也超过50%。
1.病毒性肺炎 呈渐进性发病,多有流涕、鼻充血等上呼吸道症状,不伴感染中毒表现,喘息较细菌性肺炎更常见。听诊双侧弥漫性啰音,影像学呈双侧弥漫性间质浸润。不应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需鉴别非典型病原体。
2. 细菌性肺炎 往往突然发病、一般状况差、中毒性面容,听诊啰音可能少且受累部位局限,可有局限性胸痛和脓毒症,白细胞>15×109/L或CRP>35 mg/L,胸X线片表现为节段性实变、肺泡浸润、球形肺实变、肺大疱、坏死性病变等。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大多为B组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学龄前儿童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和非典型细菌;≥5岁则为肺炎链球菌,推荐治疗如下,(1)无严重并发症:考虑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一、二代头孢菌素,或能够覆盖肺炎链球菌的三代头孢(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无效需考虑革兰阴性菌感染,推荐覆盖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三代头孢菌素或头霉素类。(2)非致命性肺部并发症:存在大叶性肺实变、胸腔积液、肺坏死、肺脓肿,炎症指标明显升高时推荐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疗效不佳需考虑MRSA感染,推荐改用或联合糖肽类或利奈唑胺。(3)存在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等致命性并发症:首先推荐糖肽类或利奈唑胺,联合头孢菌素酶抑制剂或四代头孢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好转后再降阶梯治疗。
3.支原体肺炎 ≥5岁儿童常见,全身性表现多见如肌痛、头痛、畏光、咽痛;恢复期干咳逐渐加重。哮鸣是常见表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可轻微升高,胸部影像学表现多变,可有实变、结节、胸腔积液、间质性病变等,往往不具有特异性。首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阿奇霉素、克拉霉素),>8岁可用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如治疗3~5d后效果不佳需考虑耐药,可用左氧氟沙星;也需要鉴别是否混合细菌感染,必要时联合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儿童呼吸系统感染大部分病原体为病毒,不需要抗菌药物;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较为重要,但仅凭早期症状较困难,轻症可先仅对症治疗,48~72 h再根据病情评估抗菌药物的必要性。所有接受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患儿,若取得明确的病原学及药敏结果,均应及时根据其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
节选自《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经验性抗感染策略》 作者李华君 黎爽 黄丽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