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小脑幕、小脑幕切迹及切迹间隙学习笔记

2022-08-13作者:论坛报沐雨美图
非原创 神经解剖

作者:黄山昌仁医院  吴晓安


学习颞下入路时,才发现我对小脑幕的理解太肤浅。对小脑幕相关解剖术语(小脑幕、天幕、小脑幕游离缘、小脑幕切迹、小脑幕裂孔、切迹间隙)的概念也非常模糊,所以花了点时间学习学习。


  • 一、熟悉概念


小脑幕(tentorium cerebelli是由脑膜层硬脑膜的帐篷状折叠(tent-shaped fold of the dura mater)而成,将颅腔分隔成幕上和幕下两部分。小脑幕又名天幕(tentorium


小脑幕状如单杆帐篷,小脑幕游离缘(free margin of the tentorium cerebelli从尖顶(apex)向前下延伸至后床突,与鞍背共同围成一个类似三角形的小脑幕裂孔(Tentorial hiatus,又名小脑幕切迹(Tentorial incisura


小脑幕游离缘与脑干之间的间隙被称为切迹间隙(incisural spaces。切迹间隙被认为分成切迹前、中、后间隙。


硬脑膜在前、后床突及岩尖三者之间形成皱襞,这些硬膜皱襞也被称为韧带。小脑幕向前与鞍膈相延续。


二、小脑幕

小脑幕由硬脑膜的脑膜层内陷折叠而成,呈单杆帐篷(single-poled tent)状,形成于后颅窝的顶部,它位于小脑(cerebellum)与大脑半球的枕叶(occipital lobes of the cerebral hemispheres)之间,又名天幕。颅腔(cranial cavity)被天幕分为幕上部(supratentorial compartment)和幕下部(infratentorial compartment),分别容纳前脑(forebrain)和后脑(hindbrain),幕上腔和幕下腔通过小脑幕裂孔(或称小脑幕切迹)互相沟通,小脑幕游离缘类似衣领样围绕中脑。


小脑幕只存在于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它在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中不存在。与大脑镰一样,小脑幕也可能部分钙化或骨化。在猫和其他一些动物中,天幕完全骨化。


image.png

image.png


小脑幕有前缘、外侧缘2个缘(margins),上、下2个面(surface),一个尖顶(apex),一个裂孔(hiatus)。向前与颅中窝底的硬膜、动眼神经三角的3个硬膜皱襞(韧带)、鞍膈相延续。在横窦沟、岩上窦沟及小脑幕-大脑镰交汇处形成相应的硬脑膜静脉窦。


1 、小脑幕的两个缘(Margins)


游离缘、附着缘,以及二者交叉向前延续成动眼神经三角的三条韧带,鞍膈。


(1)内侧游离缘(inner free margin):

小脑幕游离缘呈U形。与鞍背共同构成三角形小脑幕裂切迹(tentorial incisura or notch)或称小脑幕裂孔(Tentorial hiatus),供中脑通过。


(2)外侧附着缘(outer attached margin):

除了与切迹相邻的游离边缘外,所有的天幕边缘都牢固地附着在颅骨上。前界附着于岩骨脊(petrous ridge)并分开以包围岩上窦(superior petrosal sinus)。侧边界和后边界分开以包围横窦(transverse sinus)和窦汇(torcula),沿枕内隆突(in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和横窦骨沟(osseous groove for the transverse sinus)边缘附着于枕骨和颞骨的内表面。


大脑镰(falx verebri)在天幕尖(apex of the tentorium)之后中线处融合到天幕背表面。直窦被包裹在大脑镰-天幕交界处(falcotentorial junction),在天幕尖处直窦接受Galen静脉和下矢状窦(inferior sagittal sinus),并终止于窦汇(torcular)。


image.png


(3)三个硬膜皱襞和鞍膈:

小脑幕游离缘(free margins)和附着缘(attached margins)在颞骨岩尖(apex of the petrous temporal bone)附近交叉,小脑幕游离缘的前端附着于岩尖(petrous apex)和前、后床突(anterior and posterior clinoid processes),并形成三个硬脑膜皱襞(dural folds——岩床突前、后皱襞(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petroclinoid folds)和床突间皱襞(interclinoid fold)。岩床皱襞(petroclinoid folds)又名岩床韧带(petrolinoid ligament)、岩蝶韧带(petroshenoidal ligament)、Gruber 韧带(Gruber’s ligament)。


动眼神经三角(oculomotor trigone位于这些皱襞之间,是海绵窦顶壁后部的一个浅凹区。动眼神经(oculomotor nerve)经动眼神经三角中央穿入海绵窦;滑车神经(trochlear nerve)从动眼神经三角的后外侧边缘进入硬脑膜。


image.png


外展神经(Abducens nerve)通过岩斜韧带(petroclinoid ligament)下方进入海绵窦。


形成动眼神经三角顶部的硬脑膜,向内侧延伸穿过蝶鞍(sella)形成鞍膈(diaphragma sellae,覆盖垂体并包含漏斗开口(opening for the infundibulum图3)。膈的前外侧有两个孔(orifices):一骨孔为视神经管(视神经通过其进入眼眶),一硬脑膜孔为颈内动脉穿出海绵窦处。


image.png


从游离缘的前部开始,硬脑膜急剧向下倾斜,形成海绵窦的侧壁并覆盖中颅窝。Plaut报道,游离缘前端与岩尖的连接可能位于床突水平以下8 mm和10 mm处,游离缘的低位可能更容易形成天幕下疝(descending tentorial herniations)。


2、小脑幕的两个面(Surfaces)


(1)上凸的上表面(convex upper surface)

从正中向两边倾斜。在正中面(median plane)上有大脑镰(falx cerebri)附着。


小脑幕的上表面面对着大脑半球下内面(inferomedial surface of the hemisphere)的后部。【注:大脑半球额、顶、枕叶的内表面与颞、枕叶的下表面彼此连续,角度非常平坦。在<The Human Brain Surface, Three-Dimensional Sectional Anatomy with MRI, and Blood Supply.1999>一书中将大脑半球分外表面和下内面来描述。】


image.png


小脑幕游离缘及小脑幕切迹上方的神经结构包括:钩回→海马旁回→扣带回峡部;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和丘脑枕。


image.png


(2)下表面(inferior surface)


小脑幕下表面后部有小脑镰附着。下表面与上凸的小脑上表面相对应。


image.png

image.png


3、小脑幕的尖顶:

小脑幕尖顶位于中脑背侧,松果体(pineal gland)正后方。


image.png



三、小脑幕切迹及切迹间隙


小脑幕切迹(tentorial incisura)=  小脑幕裂孔(Tentorial hiatus),呈三角形,由小脑幕游离缘与鞍背共同围成。是幕上空间(supratentorial space)与幕下空间(infratentorial space)沟通的唯一通道。


小脑幕切迹缘与中脑上部之间的区域称为切迹间隙(incisural spaces)。根据切迹间隙与脑干的关系将切迹间隙分成切迹前、中、后间隙三个区域。


image.png


1、切迹前间隙


位于中脑前方的切迹间隙称为切迹前间隙。


切迹前间隙在脑干和斜坡之间向下延伸;在视交叉(optic chiasm)周围倾斜向前和向上延伸至胼胝体下区(subcallosal area);它从侧面进入位于前穿质(anterior perforated substance)下方的外侧裂(sylvian fissure)部;从后方在钩和脑干之间进入切迹中间隙。


脚间池(interpeduncular cistern)位于大脑脚和鞍背之间的切迹前间隙的后部,向外与前穿质(anterior perforated substance)下方的侧裂池(Sylvian cistern)相通,向前与位于视交叉下方的交叉池(chiasmatic cistern)相通。脚间池和交叉池由Liliequist膜(Liliequist's membrane)隔开,Liliequist膜是一种从鞍背延伸到乳头体前缘的蛛网膜。交叉池绕视交叉与终板前方的终板池(cisterna laminae terminalis)相通。


切迹前间隙内重要结构:

willis环(circle of Willis)的所有组成部分:ACA、AComA、ICA、PComA、PCA。

②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分叉(the bifurcat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nd basilar arteries)。

③视神经和动眼神经以及嗅束的后部穿过切迹前间隙。


2、切迹中间隙

位于中脑外侧,与颞叶内侧部的海马结构关系密切。PCA和SCA在此间隙内向后走行,滑车神经在此间隙绕中脑外侧向前走行。环池位于中脑外侧面与海马旁回之间。


image.png


3切迹后间隙

位于中脑后方。大脑内静脉(internal cerebral veins)和基底静脉(basal vein)以及其他属支在切迹后间隙共同汇聚成大脑大静脉(vein of Galen)。


image.png


4、颞下入路视角下的切迹间隙

(1)颞下入路视角下的切迹前间隙

image.png

(2)颞下入路视角下的切迹中间隙

image.png


来源:凡事皆有缘


相关链接

神经领域7月热文Top10,一键了解!


神经领域6月热文Top10,一键了解!


神经领域5月热文Top10,一键了解!


神经领域4月热文Top10,一键了解!


脑出血发病机制的诊断评估丨2022 AHA/ASA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管理指南


指南共识 | 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临床管理中国指南(2022)


ISC 2022|续写新篇章 —— “替奈普酶”精彩继续……


JAMA:服用新型口服抗凝剂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


【视频】脑出血影像鉴别要点解析丨天坛影像病例4


【视频】肿瘤性病变导致的脑出血,影像鉴别要点解析丨天坛影像病例5


中国卒中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22第二轮会议通知


ISC 2022前沿速递|应用西洛他唑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卒中二级预防影响的性别差异


癫痫和癫痫持续状态,诊断治疗轻松掌握!


一文掌握颈内动脉闭塞(ICAO)临床治疗


良性复发性眩晕病例分享


二级预防及一级预防推荐丨2022 AHA/ASA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管理指南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