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房颤综合管理:从理念到实践

2022-05-13作者:论坛报沐雨综述
心律失常原创 房颤

作者:广东省人民医院 吴书林


图片.png

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显著增加卒中、心力衰竭(心衰)及死亡风险。房颤治疗理念及手段在实践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近年来,房颤综合管理逐步获得国内外指南推崇,在改善房颤患者临床结局方面显示出重要价值。


房颤综合管理兴起的背景


既往房颤指南多从专科角度出发,强调房颤卒中预防(卒中危险因素评估、抗凝管理),节律或心室率控制(药物或导管消融),对房颤危险因素及合并症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


后续多项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因卒中死亡仅约占10%,大多数患者是因心衰或其他心血管疾病而死亡。


在传统抗凝及消融治疗基础上,强化房颤危险因素及合并症管理,可进一步减少不良事件,提高节律控制成功率。


因此,房颤综合管理应时而生,逐步成为房颤治疗的主流理念。


房颤综合管理的理念内涵


以患者为中心的房颤综合管理模式

《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房颤管理指南》首次提出并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房颤综合管理模式,即由全科医生、心脏和房颤卒中专家、外科医生等共同构建专业诊疗团队,合理使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房颤信息管理系统等工具,提供多种房颤治疗的选择方案,根据患者的意愿行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长期依从性。


ABC路径

《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房颤管理指南》进一步指出,房颤综合管理适合所有房颤患者(ⅡaB级),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患者个体化照护路径,并提出了简易的实施路径——房颤优化护理(ABC,AtrialfibrillationBetterCare)方案。其中“A”是抗凝和卒中预防(AnticoagulationandAvoidstroke)。“B”是更好的症状管理(Bettersymptommanagement),包括:①评估症状、生活质量(QoL)和患者的偏好;②优化心率控制;③考虑一种控制节律的策略(同步电复律、抗心律失常药物、经皮导管或外科消融)。“C”是优化合并症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CardiovascularandComorbidityoptimization)。


ABC路径浅显易懂,使房颤综合管理更容易在各级医疗机构及不同水平的专业医生中落地实施。


房颤综合管理模式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去看待疾病,将既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以疾病为中心的相对狭隘视角,上升到把房颤视作个体健康因素中的一个环节,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危险因素管理。其通过以改善房颤患者临床结局为导向,去匹配适宜的医疗资源及技术手段,改变既往碎片化的服务方式,从而提供整合性、连续性服务,体现了个体化医疗、整合医疗及价值医疗的理念,势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及改良。


房颤综合管理的实践现状


近些年来,房颤综合管理逐渐成为国内外实践热点,具体实施形式主要由心血管专科护士、全科医生、临床药师、心脏康复医生等协同心血管专科医生,基于移动医疗技术,共同管理房颤患者,多数研究证实其能带来临床获益。


目前,国内在推广房颤综合管理理念及实践落地方面初步积累了有益经验。首先是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学会高度重视,成立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及开展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建设项目,促使各地市级医院广泛成立房颤中心,并开展相关质控,使房颤综合管理有了组织保障及实施抓手。


其中也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开展系列MAFA心健康——房颤整合管理项目,证实mHealth技术用于房颤专病管理可行,并通过更新房颤整合管理路径,对接前沿房颤筛查技术,迭代房颤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构建了社区—中心医院双向管理模式,助力实现房颤筛、防、治。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与平安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共同研发房颤患者人工智能(AI)管理工具,帮助社区医生对房颤患者进行快速准确的病情评估并制定合理的管理决策。上海市房颤中心开展“手拉手”项目,通过加强三级医院医生与社区医生的交流,推动分级诊疗,让社区医生了解并加入房颤的规范管理。广东省人民医院房颤中心也在房颤综合管理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2015年起开始探索区域性专科—全科医生联合管理体系,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老年医学科、临床药学科、全科医生定期去社区卫生中心开展房颤管理综合培训,在社区试点开展房颤门诊,提高社区房颤诊疗管理能力,开展房颤患者健康宣教,提高房颤患者的健康素养,基于微信群管理房颤患者,社区房颤患者转诊绿色通道,通过上述措施,社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率明显提升,达到50%以上。


房颤综合管理需要平衡成本及效益,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是一个共性问题,现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挑战。


目前,各级医院人力资源紧张,成本较高,房颤综合管理缺乏合理的收费体系,跨学科配置专科医生进行联合管理难度大。房颤门诊及互联网医疗的兴起为房颤综合管理提供了便利,有助于减少实施成本,未来以患者为中心的基于互联网的多学科医疗团队管理值得探索。


未来展望


房颤综合管理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不同医疗机构的实施需要考虑医疗服务能力,平衡成本及效益,采取形式多样的实施方式,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最终殊途同归,改善房颤患者的临床结局。另外,与心力衰竭的防治相似,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的控制、全民有关房颤卫生的宣教都亟待进一步加强。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版权所有,转载须授权

相关推荐


一表知悉!冠心病患者常用药物不良反应及药学监护要点

【深度好文】ARNI的崛起及其在心衰中的应用前景(三)

高血压,什么时候考虑螺内酯+呋塞米?

慢性心衰加重,β阻滞剂该不该停?其他药该怎么用?中国专家共识

马长生教授丨阵发性房颤一线治疗:消融还是药物?【2021年度心房颤动进展盘点】

给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的诊断抬个腿!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