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危人群
近年来,美国食品药与药物管理局(FDA)多次警告,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会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高危人群包括:①在24 h内服用超过处方规定剂量的患者;②同时服用>1种含对乙酰氨基酚成分药物的患者;③在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成分药物时,饮用含酒精饮料的患者。
对乙酰氨基酚为何会“伤肝”?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揭示了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过程:正常情况下80%~95%的药物在肝脏直接代谢、失活,并随尿液排出体外;少量药物则易被肝脏代谢,活化为具有毒性的N-乙酰苯醌亚胺(NAQPI)。
事实上,当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正常时,NAQPI完全可以被肝脏的解毒物质——还原性谷胱甘肽分解,而不易发生肝损伤。
但是,肝脏作为处理大多数外来药物的重要“加工厂”,能力是有限的,当对乙酰氨基酚摄入过量,NAQPI大量生成,还原性谷胱甘肽耗竭,肝脏就会受损。当肝脏受损且超过了自我修复能力时,肝损伤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所以,正常的用法、用量下的对乙酰氨基酚是“良药”,而大剂量、长时间、不合理地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就会使其成为“毒药”。因而,对乙酰氨基酚“量”的概念至关重要。
对乙酰氨基酚使用误区
误区1 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严重、发热,1 d内自行多次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希望借此快速痊愈。
解析 最终此患者发生肝衰竭。对乙酰氨基酚一般推荐用量不宜>2 g/d,而FDA明确指出,日极限剂量为4 g。
误区2 有患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后,同时使用≥2种的“感冒药”。
解析 使用多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并不科学,这些药物可能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患者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用药,导致摄入过量,引起肝损伤。
误区3 有患者大量饮酒后服用对乙酰氨基酚。
解析 此时,患者即使服用药物剂量不大,也可能会导致肝损伤。因为,乙醇会诱导肝细胞药物代谢酶,加快NAQPI的生成,饮酒服药时,即使药物剂量不大,但短时间内NAQPI即可达到中毒剂量,导致肝损伤。
规范用药要点
患者因对乙酰氨基酚而造成的大多数肝损伤,是由于过量使用而引发的,这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医务人员在该药的合理用药、安全用药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用药前须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看清成分,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多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特别是要留意中成药,事实上多种中成药也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不可忽视。
●用药期间需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嘱使用。服药不得>4次/d,2次用药间隔需6~8 h,同时患者可适当多饮水,以加快药物代谢。
●用药期间不得饮酒或喝含酒精的饮料,以免增加肝损伤的风险,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
●退热时严格遵守“38.5℃”的界限,体温<38.5℃时,以物理方法退热,如暴露肢体、枕冷水袋、湿毛巾擦拭或外敷降温等;当体温>38.5℃时,才考虑用药,但连续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不应>3 d。
●儿童患者应格外注意剂型和剂量,严格根据年龄和体重,按说明书用药。
●未开封的对乙酰氨基酚混悬剂应室温保存(10~30℃),患儿家属应将药物放置在儿童不易接触的地方,使用后则应拧紧盖子,放在冰箱中冷藏保存(2~8℃),以保证药效。
●一旦服药过量,出现异常情况,医务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催吐、洗胃,并用乙酰半胱氨酸解毒。
来源 基层医界作者 石浩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