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从今天起,我们就进入了有创机械通气部分啦~
今天的学习内容是有创通气的新型通气模式~
随着呼吸机软件及硬件系统的不断改进,一些自动化智能化模式的出现为临床医生在机械通气设置中提供更大的便利。
PRVC是一种双重控制的模式,融合了容控模式和压控模式的优点,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容控模式。使用该模式时由医生设置目标潮气量及可接受压力范围,呼吸机根据患者力学特点及动态变化,不断调节气道压力,以最低的压力输送目标潮气量。如果在压力范围内不能实现目标潮气量,呼吸机会启动相应的报警,提示医生对患者情况进行处理或相应设置进行调整。
PRVC模式的工作原理
PRVC作为具有一定自动化能力呼吸机模式,可使临床医生工作量减少,但有的时候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当呼吸驱动发生明显变化时,可导致人机不同步。在高呼吸驱动状态下,PRVC中的自适应方案可导致Pvent减少,随后Pmusc增加,从而导致呼吸功的整体增加。因此建议在呼吸驱动稳定的患者中应用PRVC。
该模式最常用作ARDS和氧合不足患者的一种抢救方法。APRV的目标是复张肺,同时避免过度膨胀和坍塌,临床上并不首先应用该通气模式,较多作为常规机械通气模式无法达到目标时的替代方法。 APRV是在CPAP气路的基础上以一定的频率释放压力,压力释放水平和时间长短可调。在压力释放期间,肺部将被动地排气,相当于呼气,这样可以排出更多的CO 。当短暂的压力释放结束后,气道压力又恢复到原有CPAP水平,这相当于吸气过程,肺容积又回到较高的水平。因此,APRV较CPAP增加了肺泡通气,改善了氧合,而与CMV+PEEP相比,APRV显著降低了气道峰压,自主呼吸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APRV模式的通气波形
一项大型荟萃分析将成人ARDS患者使用APRV与传统CMV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使用APRV患者住院病死率降低,无呼吸机天数增加,ICU住院时间缩短,对心血管系统或气压伤风险无显著影响。
BIPAP是指给予两种不同水平的气道正压,分别为高压力水平(Phigh)和低压力水平(Plow),以及分别设置高压时间(Thigh)和低压时间(Tlow),呼吸机根据时间来确定应用哪种压力水平。Phigh时,呼吸机主要改善患者的氧合情况,Plow时主要用于改善通气,具体设置中根据患者氧合通气情况及需求分别设置压力大小和时间长短。该模式允许患者在两种水平上呼吸,可与PSV合用以减轻患者呼吸功。
BIPAP模式下的压力波形图
HFOV是目前所有通气模式中频率最高的一种,可达15Hz。由于频率高,每次潮气量接近或小于解剖死腔,其主动呼气原理(即呼气时系统呈负压,将气体抽吸出体外),用来保证二氧化碳的排出。HFOV通过提高肺容积,减少吸呼相的压差、降低肺泡压(仅为常规正压通气的1/5~1/15),避免高浓度吸氧等以改善氧合及减少肺损伤,对于存在气压伤且常频通气模式无法维持氧合时有一定的优势。
HFOV与常频通气的差异
在近期的一些临床研究中,HFOV虽然有一定的改善氧合能力,但其可能并不能改善临床预后,可能与其使用过程中镇静需求更大以及对气道管理难度增加有关。所以在对HFOV的选择中临床医生应慎重权衡利弊。
采用闭环通气方式进行机械通气的一种模式,最早出现在Galileo呼吸机中。使用该模式时由医生根据理想体重(IBW)设置目标分钟通气量。呼吸机根据Otis 公式,算出理想频率(f)和理想潮气量(VT),以P-SIMV(无自主呼吸时)或PSV(自主呼吸时)实施通气。该模式特点为选择呼吸功最低的呼吸形式进行通气来实现通气目标,并在临床应用中简化参数的设置和调节。在安全性上避免过高气道压和过大潮气量,增加人-机协调性以减少并发症。
ASV模式下的波形显示
一种通过监测膈肌电信号(Edi)来触发呼吸机以及根据Edi的大小及变化来提供相应的通气支持水平的模式。由于其独特的监测方式,相对于常规通气模式来说,减少了触发过程中的延迟,误触发无效触发等人机不协调情况。NAVA模式下患者也会根据得到的支持水平来调节自身膈肌电信号的强弱,形成整个反馈调节系统,真正达到满足患者自身的呼吸需求,避免支持不足以及过度支持情况,在保护性通气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同时也为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提供了更好地辅助。
NAVA模式对比常频通气模式的优势
在临床使用中,有较多的通气模式可供选择,需要临床医生在使用前了解该模式的适用范围以及特点以发挥该通气模式的性能及优势。
(文章中图片只做学术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在临床中,有哪些新型通气模式适合在脱机过程中进行应用?
请在评论区写下您的答案。本次活动期间,将不定期抽取优秀评论者给予惊喜礼物~
有创机械通气的该如何进行参数设置呢?
明天一起学习~
每天进步一点点
追上那个被寄予厚望的自己
↓点击进入专题,查看既往内容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