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搜 索
取消
确定
添加医院
取消
确定
搜 索
取消
确定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的个人信息,包括,用于向您提供本服务,具体包括了解内容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如何改进内容。
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个人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知情同意书仅是为了向您说明收集个人相关信息的目的,并向您单独征求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点击了“同意本说明”,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的上述个人相关信息。如果您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本说明”,若您不同意本说明,您仍然可以使用本服务。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从流行病学入手梳理乙肝感染特点

2022-09-14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原创非原创 北大心得

23天感染科“北大心得”实践必备

往期回顾



钱建<span id=

钱建丹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



要点提示

  1. 乙肝的流行特征

  2. 乙肝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3. 乙肝的易感人群

乙肝病毒感染是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即通常所说“澳抗”阳性。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的大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作为感染科医生,我们时常面对着亲朋好友关于乙肝问题的咨询。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深受乙肝病毒感染的困扰,更有甚者会影响他们的日常工作及学习生活。其实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个病毒感染后会发现,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乙肝病毒感染是一个可防可控有临床治愈可能的疾病。


本篇文章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乙肝病毒感染的现状、流行特征以及其传播特点。



1. 乙肝的流行特征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流行率因地区而异。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全球约有2.57亿人感染HBV,感染者主要集中在非洲地区及西太平洋地区(共占68%)。中国属于慢性HBV感染大国,经过母婴阻断联合免疫策略以及乙肝疫苗接种范围的增加,我国已经摘掉了乙肝高流行的帽子。但因为人口基数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CHB)人群仍然庞大,目前我国仍为HBV感染的中度流行区。我国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8600万例,其中慢乙肝患者约2000万~3000万例。


自20世纪80年代HBV疫苗开始使用后,我国5岁以下慢性HBV感染儿童的比例从4.7%降至1.3%。继 1992年WHO建议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2015年全球新生儿计划免疫覆盖率达84%。《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1年发表的关于《中国1990—2017年乙型肝炎疫情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2004—2017年0~24岁各年龄组乙肝年报告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15岁年龄组变化幅度最大,表明我国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新生儿乙肝疫苗普种、母婴阻断的联合免疫策略和<15岁儿童“查漏补种”政策)已取得显著防控效果。乙肝年平均报告发病率在20~30岁年龄段最高,25~45岁年龄组的乙肝报告发病率较为稳定。45岁以上年龄组的年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增幅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表明中老年群体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发病人群


慢性HBV感染是一种进展性疾病,若不经积极治疗,可由慢性肝炎逐渐进展至肝纤维化,随后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全球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HBV感染相关疾病,其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死亡分别占52%和38%。且据统计,CHB占所有肝硬化死亡的30%和肝细胞癌死亡的40%。随着抗病毒治疗水平的提高及普及,乙肝的死亡率也在呈下降趋势。



2.乙肝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既然感染HBV的患者如此之多,那么我们就必须要了解HBV传播的途径是什么,怎样才能很好地规避被感染的风险。


通常来说,HBV的传染源主要是有HBV DNA复制的急慢性患者及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


HBV主要经母婴、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开放性伤口和溃疡)和性接触传播。在我国以母婴传播为主,占30%~50%。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期,通过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母亲的HBV DNA水平与新生儿感染HBV风险密切相关,其水平越高,新生儿越容易被感染。所以,对于一些处于“免疫耐受期”的HBV阳性母亲,若孕晚期HBV DNA水平超过一定水平,我们建议应用抗病毒治疗药物[通常为替诺福韦(TDF)或替比夫定]减少母婴传播风险。对于成人来说,主要的被感染途径为血液、体液和性接触。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有注射毒品史、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既往有输血史、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有接触血液或体液职业危险的卫生保健人员和公共安全工作人员,囚犯,以及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糖尿病患者等均有较高的HBV感染风险,属于感染高危人群,应积极接种乙肝疫苗。目前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和HBV DNA筛查,采取安全注射措施,经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已较少发生。


HBV也可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如修足、文身、扎耳环孔、共用剃须刀和牙具、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等。所以,建议大家进行有体液暴露的操作时一定选择正规的医院或诊所进行。与HBV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男男同性恋者,感染HBV的危险性同样很高。


然而,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体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也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和臭虫等)传播所以,即便周围有确诊乙肝的患者,只要注意不同他们发生血液、体液或性行为的密切接触,或者已接种乙肝疫苗产生保护性抗体,就不会被传染。



3. 乙肝的易感人群

知道了乙肝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传播感染,那么,什么人会感染上乙肝呢?


事实证明,所有人在没有保护性抗体的情况下均可以感染乙肝病毒。然而不同年龄获得感染者,其结局大不相同。婴幼儿时期、围生期获得感染者,多难以获得保护性免疫,从而绝大多数成为慢性感染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获得保护性免疫的概率相对增加。急性暴露后发生慢性HBV感染的风险范围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的90%到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的25%~30%;而在成人期被感染的患者中,90%~95%为急性乙肝,可获得持久保护性免疫。此外,免疫抑制者在急性感染后更容易发生慢性HBV感染。疫苗接种后出现乙肝表面抗体(抗-HBs)者对HBV有免疫力。所以,预防HBV感染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种乙肝疫苗



2.35比1感染(1).png

点击图片↑↑,累计打卡有福利


(本文转载须申请授权,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中国医学论坛报所有)



课后讨论

除了母婴传播,HBV还可经过什么途径传播?


请在评论区写下您的思考。本次活动期间,将不定期抽取优秀评论者给予惊喜礼物~)


明日预告

钱建丹:数部指南梳理,掌握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适应证


猜你想看...




200 评论
学习
2022-10-03 08:44
200 回复
HBV主要经母婴、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开放性伤口和溃疡)和性接触传播。
2022-10-01 22:46
200 回复
学习
2022-09-24 04:12
200 回复
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开放性伤口和溃疡)和性接触传播。
2022-09-23 15:36
200 回复
详细接地气
2022-09-22 11:01
200 回复
学习了
2022-09-16 11:09
200 回复
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开放性伤口和溃疡)和性接触传播。
2022-09-15 09:37
200 回复
还可经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开放性伤口和溃疡)和性接触传播。
2022-09-14 23:16
200 回复
HBV还可以通过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开放性伤口和溃疡)和性接触传播。
2022-09-14 23:07
200 回复
血液、体液(性接触)
2022-09-14 22:49
200 回复

查看更多